北洋大时代道德篇(二百七十九):人生当苦无妨,良人当归即好。
民国二十五年,十二月二十日。上海“斧头帮”帮主、有“暗杀大王”之称的王亚樵,毙命于广西梧州。追杀他的,是他曾经的把兄弟戴笠。从王亚樵的人生经历看,他是一个敢打敢拼的狠角色,峥嵘一生堪称是小人物逆袭的典范,但是局限也在于可以把当前的事情安排得稳稳妥妥,却瞧不到十天后的变化。所以说,他是一代奇才,却远谈不上可以鲤跃龙门的“大人物”亦或是目光远大。长期跟王亚樵在一起的华克之说他是个“乱七八糟的好人”,中立的声音将其描绘成“一个喜欢漂亮女性的介于江湖与庙堂之间目标不明确的人物。他似乎同所有的宦海阵营为敌,似乎要面对全世界而唯独显示他个人的力量”。
对于那个混沌乱世来说,王亚樵的发迹,确实是自己一把斧头劈出一个世界。他父亲只算是读过几年书,对于王亚樵的支持与教育,远不足以支撑其抱负。二十出头的年纪,王亚樵就是“一套破西装,一根自由棍,口留小胡,奔走不遗余力。卧稻草,吃残饭”,颇有墨家遗风。出走上海是一场赌博,王亚樵属于典型光脚不怕穿鞋的,同样是安徽籍的李鸿章族孙李少川找到王亚樵,要他庇护在上海的安徽同乡,临走时留下五十把亮晶晶的斧头,并对王亚樵说:“上海滩的这些渣仔,向来欺软怕硬,见到血就怕了。只要拳头硬,上海滩就是为你这种英雄而建立起来的。”
其后,王亚樵凭借一股狠劲,让青帮三大亨也不得不服软,他把李少川的话变个样,说给弟兄们听:“那帮人有产有业,根本不敢与我们拼命!”果然,三大亨得出的结论也是“千万不要去碰这伙亡命之徒,王亚樵的人咱惹不起躲得起”。就这样,他们主动把一部分收益让给了王亚樵和他的“斧头帮”,王亚樵算是在上海滩站稳了脚。但是刺杀徐国梁则让这位仿若“身着马褂戴着旧式眼睛的先生”,一头撞进了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的宦海角力之中,其后王亚樵更是醉心于这种操作带来的名望与存在感,以至于难免扮演“夜壶”角色。
这位耿直的江湖侠客,不懂得风使舵,不懂得委身招安,在他的认知里,更多的还是江湖儿郎江湖老,江湖儿郎死江湖。把兄弟戴笠借其项上人头再邀一功,王亚樵本人也是死于自负与狂妄,毕竟戴笠对其性格堪称是老相识。王亚樵一辈子都在追求某种突破,他像是一个往左往右都走不到十步,就要回头重新走过的人,他又好像永远找不到自己的目标,他会轻易放弃自己曾经突破获得的地位与成就,走向另一条道路。以他横冲直撞,本可以过得很惬意,但是,他却始终令自己处于某种动荡当中,突破毁灭与重建,杀入江湖,至死未归。
参考资料:《暗杀风云:王亚樵》、《民国刺杀案系列之九:王亚樵案》